
铭旌也称为“铭”,铭是标识的意思。旌是用丝帛制成的,呈长条状。铭旌在治丧时设立,写好后悬挂在竹竿上,供路人识别。
人刚刚死去,未举行殓礼,要将铭涟放置在房间正堂的西阶。在出殡时要将铭旌张举在灵枢前,祭奠时倚放在灵座的右边,入葬时覆盖于棺盖之上,埋入土中。按照传统丧礼的习俗,铭旌上一般会标明死者的姓名和身份。而且死者生前无论贵贱,死后皆有铭旌。
铭旌在中国历史上,从周朝到近代都存在,但其性质有所变化。早期,铭族没有显名记功的性质,只是识别姓名而已,它类似于明器。汉代天子的铭旌上往往绘有日、月、上升的龙等图案,表示引着灵魂升天的意思。最早的铭旌并不注重死者的官职地位。在汉代,铭族上会书写死者的籍贯、姓名,上至天子,下到官僚地主,会普遍采用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铭旌也有一定的等级区分,虽然历代制度不尽相同,但都是通
过旗幡的长度来显示尊卑。在唐代,采用绛帛来制作铭旌,根据品位等级而将铭族的形式做了详细的规定。唐代的丧礼规定:皇帝的铭旌用绛帛制作,宽二尺,长二丈九尺。三品以上的官员族长九尺。五品以上官员族长八尺。六品以下以及庶人族长七尺。男性的铭族要写上官封的爵位,妇女则写上丈夫的官位。
在不同的地区,铭族存在一定的差异。客家人的铭族是在老人去世后,由子女请家族中官位最高的人根据逝者生平题写的谥号。当逝者下葬后,铭旌会被拿到祠堂焚化。请家族中官位最高者题写铭旌,其原因有二:一是用铭旌来表彰逝者生前的恩行;二来通过铭族双慑阴间,让逝者不受到欺负。
以下相关文章是否符合您的胃口